富士康敗走印度 究竟“誰坑了誰”
去年2月,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與印度礦業(yè)巨頭韋丹塔簽署了共同建造芯片廠的協議,這也被印度政府寄予厚望的“印度造芯”計劃推向了高潮。然而,如今這一計劃似乎已經草率收場。
7月10日晚間,鴻海集團發(fā)布公告稱,出于探索更多元發(fā)展機會的考慮,根據雙方協議,鴻海將不再參與合資公司的運作。盡管公告措辭頗為委婉,但實際行動上,鴻海的退出絲毫沒有猶豫。根據公告,合資公司將完全由韋丹塔集團持有,并已通知韋丹塔移除合資公司中鴻海的名稱,以避免混淆利益相關者。
富士康敗走印度 究竟“誰坑了誰”
事實上,合作的裂隙早已有所顯現。6月23日,韋丹塔方面表示,他們重新修改了關于晶圓廠的補貼申請,其中關于工藝節(jié)點的描述從最初制訂的28nm制程退至40nm。
據路透社報道,印度政府對于韋丹塔和鴻海的這一舉措非常不滿,并有意延遲批準激勵措施。這或許是富士康退出印度的核心原因。
整個合作歷程一開始就布滿了“漏洞百出”的問題。合作備忘錄中規(guī)定,雙方將共同投資195億美元(其中韋丹塔出資60%)建設28nm制程的12英寸晶圓廠及配套的封測工廠,并預計在2025年投入使用。這意味著印度將擁有首座由印資控股的12英寸晶圓廠,有望成為“印度制造”計劃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案。
然而,合作雙方根本沒有芯片代工的經驗。在印度項目啟動之前,富士康與芯片代工行業(yè)唯一的交集就是收購了夏普的8英寸晶圓廠,可以說連28nm制程的門檻都沒有摸到。
對于富士康來說,這是一筆穩(wěn)賺不賠的買賣。一方面,印度本土的晶圓廠和封測廠能夠幫助富士康的組裝廠規(guī)避20%的電子元器件進口關稅。另一方面,按照印度政府公布的半導體生產關聯計劃,外資在印度本土建設晶圓廠最高可獲得相當于50%的項目投資額補助,這能夠大大降低富士康造芯計劃的成本。
然而問題在于,合作雙方對芯片代工缺乏經驗。富士康找到了意法半導體尋求生產技術許可的解決方案。盡管意法半導體對此持積極態(tài)度,但印度政府希望他們參與更多的合作,比如入股合資公司。于是,關于28nm工藝技術許可的談判在今年5月陷入僵局。
盡管韋丹塔聲稱已經獲得了40nm工藝的生產許可,但這與最初的28nm工藝制程相差甚遠。印度政府因此延緩了激勵資金的審批。富士康在印度政府的補貼遲遲未到賬,決定及時止損。
從結果來看,這次合作破裂意味著富士康的“轉芯”計劃面臨階段性失敗,而印度受到的影響更為深遠,因為半導體廠商基本不再愿意在印度投資。
在印度政府大幅補貼的吸引下,不僅富士康表達了合作意向,半導體巨頭Tower的合資企業(yè)ISMC財團也表示了合作意向。然而,Tower在去年2月明確表示將被英特爾收購,盡管最終協議尚未達成,但在談判階段,Tower必須暫停一切對外投資。而在收購完成后,Tower幾乎沒有機會再去投資印度,因為英特爾對印度的態(tài)度始終避而不及。
印度最大的優(yōu)勢在于勞動力成本,但在芯片行業(yè)中并不算優(yōu)勢。此外,印度本土缺乏產業(yè)工程師,這些人才必須高薪從國外引進,綜合成本并不低。
印度本土企業(yè)面臨與外企相似的問題。塔塔集團控股公司的董事長納塔拉詹·錢德拉塞卡蘭表示,塔塔集團計劃在未來5年內在半導體產業(yè)中投資900億美元,實現芯片的本土化生產。然而,在晶圓制造這個需要高度專業(yè)知識、依賴完整產業(yè)集群的行業(yè)中,印度本土企業(yè)要憑借自身力量實現從無到有可能是非常困難的。
因此,無論是外企還是本土企業(yè),印度都難以觸及芯片制造的夢想。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印度政府加大對半導體產業(yè)的支持和投資,提升基礎設施和產業(yè)集群的水平,并吸引更多的專業(yè)人才。只有這樣,印度才可能迎來芯片制造的發(fā)展機遇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聲明: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號系信息發(fā)布平臺,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。
《轉自:Sohu》
查看詳情